查看原文
其他

从校内、美团到小打卡,赖斌强要抓住小程序的大浪潮|专访

朱晓培 商业与生活 2024-01-09

商业与生活|xiaopeizhu8

文|朱晓培



再次创业将近一年,赖斌强一直很低调。甚至一些美团的老同事,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我没有高调的理由啊。”赖斌强笑着说,踏实做事,没必要大声喧哗。但与一些创业者比起来,赖斌强之前的履历已经十分值得说一说了。


2003年的圣诞节,在广州做软件工程师的赖斌强收到了在美国读书的王兴写的一份邮件,谈论美国的互联网创业。过完春节,他便辞掉工作,北上北京加入了王兴、王慧文的创业小团队。他们一起尝试了十几个方向,折腾了2年最终做出了校内,一年后又卖掉了校内。卖掉校内后,赖斌强做了一次为期1年半的环球旅行。旅行结束后,他和王慧文一起做了淘房网,之后又卖掉了淘房网,一起加入了美团。


这一晃,就是14年。赖斌强说,这14年里最得意的那一刻,就是04年决定辞去工作走一条自己想走的路的时候。2017年,赖斌强离开了已经是巨型独角兽的美团,决定再次创业。


因为本身就是一个兴趣爱好广泛的人,他考虑做兴趣社群方向的创业。在研究了市面上的大部分相关产品后,发现有个小程序产品叫小打卡,挺有意思的。上面聚集了一批社群,每一个社群里都活跃着一批有共同的价值观或者目标的人,他们每天通过打卡来发展兴趣、养成习惯。


2017年2月,在成都,91年的程序员徐佳义,为了让自己和女朋友每天能按时吃饭,利用业余时间开发了一款微信小程序,就是小打卡。小打卡上线之后,出乎意料的受欢迎,在没有太多推广的情况下,凭借口口相传,到了7月份,用户数已经突破了20万;这时候,徐佳义面临一个难题:是否离职出来,全力搞小打卡。


赖斌强联系到了徐佳义,并给他描绘了一个巨大的愿景:搞兴趣社群平台。


马克思说,历史是呈螺旋形发展的。赖斌强认为,这句话在移动时代同样适用。


在PC时代早期,应用程序是需要在下载并安装到本地,然后才能运行的;之后随着网速和服务端处理能力的不断提升,Web应用逐步成为主流。“我认为移动端也一样会经历这个过程。”赖斌强说,微信推出开放平台(小程序)后,移动端又会重复当年PC的桌面应用转Web应用的过程。他认为,这是一个大的浪潮。在这波浪潮中,即开即用的小程序最终会逐步成为主流。


微信的开放平台先扣动了这个的扳机, 其他的Super Apps比如:支付宝、百度、甚至头条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开放平台。“我认为这波的开放平台运动不是一个小风口,它是一个大的浪潮。”赖斌强说。


2017年8月,他们注册了公司,王兴和王慧文做了种子投资。接着,他们拿到了真格基金的天使投资。207年12月,小打卡拿到了红杉资本的A轮投资,后来,IDG和晨兴资本在红杉的基础上又分别追加了两轮,现在公司估值1亿多美元。


以下为对话整理:


创业,要在一个大的浪潮里做规模效应最大的事情


《商业与生活》:为什么会对兴趣社群感兴趣?

赖斌强:首先,我希望这次创业能做出一个有足够大价值的产品,而社群是一群人因为共同的价值观或者目标聚在一起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交。 社交型产品的规模效应是网络型的。在一个新的浪潮来临的时候,如果能抓住机会做一个具有网络型规模效应的产品是非常激动人心的。


再者我本身是兴趣爱好比较多的人,之前我比较闲的时间里,我加入了不少兴趣圈子,在里面认识了很多趣味相投的人,很多都成为了好朋友。我希望做一个产品能让大家获得这种体验。


《商业与生活》:离开美团时,你是想找一个现成的团队加入,还是想自己做一个新的产品?

赖斌强:只要是能做一个价值足够大的,对社会有用的产品。我都ok,其实我没有执念。


《商业与生活》:你们怎么分工?

赖斌强:我是CEO,负责找人找钱定战略,佳义开始负责技术,后来团队扩大以后,他转负责数据相关的工作。他之前也有过两三次创业的经历,很有大局观。


《商业与生活》:决定了方向后,你们在产品上做了哪些改动?

赖斌强:去工具化,往社群平台方向去调整产品和运营。


我们一开始就商定不做SaaS,不做任何的定制;只做平台,提供标准化的服务,同时把所有社群都打通,并制定了清晰的平台运营策略。另外,我们不断加强数据和算法能力,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用户和圈子,在此基础上推出了针对用户的Feed流和推荐功能,这些都极大的提升了用户发现他感兴趣的社群和同好的效率。


《商业与生活》:去工具化时也会影响到早期积累的老用户?

赖斌强:有影响。之前的一些老用户会认为,你就是工具,会提很多工具化的需求。但我们坚定的走去工具化的道路, 也获得了他们的理解。


《商业与生活》: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较快的增长?

赖斌强:到9月底,我们就做到了几十万的用户,日活跃用户大几万。用户使用小程序不需要下载,也不需要安装激活,他点过去,接受一下用户协议,就可以算一个用户。用户增长相对容易。所以,我们现在更看重DAU,就是真正的日活数据。


一不小心踩上了风口


《商业与生活》:真格什么时候投你们的?

赖斌强:2017年8月。我们把这个事情说清楚了,他们看这个团队很靠谱,就投了。因为在天使阶段,没有数据,除了团队,其他也没有什么能看的。


《商业与生活》:怎么没想拿美团基金的钱?

赖斌强:美团基金是产业基金,做的围绕着吃喝玩乐的O2O服务交易平台,和兴趣社群关系不大。但王兴、老王(王慧文)和沈鹏、陈亮都是我们的种子投资人。


《商业与生活》:最近很多投资机构都在看微信内的小程序创业。

赖斌强: 最早的时候,很多人看不懂我们做的事情,现在慢慢的大家能看懂了。大家逐步认识到,小程序不像公众号一样,只是一个产品,它其实是一个系统性的机会。其实还蛮有趣的,原来我没打算做踩风口项目,结果一不小心踩上一个风口。


《商业与生活》:红杉资本及之后的投资公司,主要会看重什么?

赖斌强:这个业务的逻辑是否能说得通,在做了一段时间之后,从产品上和数据上能否印证这个逻辑;另外,团队是不是靠谱。


《商业与生活》:到现在,你觉得这个业务的逻辑靠谱吗?

赖斌强:我们越做越感觉靠谱,愿景越来越清晰,但是前进路上的几个大山,也越来越清晰。


《商业与生活》:这几个大山是什么?

赖斌强:首先,能不能营造出一个丰富、健康的的社群生态,让小打卡上的社群种类和数量足够丰富;其次我们是否能让用户很快的发现并加入这些圈子。第三,我们如何在以上两点上分配时间和精力。现在有进展,我们在不断的尝试。 


《商业与生活》:有用红包奖励的方式去推广吗?

赖斌强:我们试着做了一些红包活动裂变活动。但效果一般。


《商业与生活》:为什么像拼多多的效果就不错。

赖斌强:这就是社交产品跟电商产品不一样的地方。电商的产品,原来卖十九块九的现在卖九块九,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价差来,拼的价值或者传播的价值能够很快的衡量出来。而且,电商产品是按效果付费的,做拼团除了可能被薅羊毛以外,没有什么负面效果。


但社交产品不是这样,红包、拼团带来的很多无效用户,他们无效的打卡、评论会污染整个社群环境。如果你花了钱,却引来了一帮捣乱的用户,这其实是一个很恐怖的故事。所以,我们非常小心。


《商业与生活》:小打卡的用户还是在自发成长的?

赖斌强:对,现在口碑传播增长占大部分。


《商业与生活》:想过推一个类似当初微信摇一摇,那样能够快速活跃的功能吗?

赖斌强:可遇不可求。还是扎扎实实把这些事情做好。能赶上最好,但不能整天盯着,老是去想走捷径


《商业与生活》:你们的投资人有疑虑的地方吗?

赖斌强:社群平台这个方向,他们是看好的。红杉和晨兴之前投了快手,他们是能够看明白这个事的。


最困难的是招人,最重要的是快速迭代


《商业与生活》:这次创业有遇到之前没想到的困难吗?

赖斌强:还好,创过几次业,这次创业到现在为止,碰到的难事基本之前都碰到过。


《商业与生活》:是做校内网(人人网)的时候难,还是美团一开始更难?

赖斌强:当然是校内难。


同样一件事,在校内和美团,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你做同样一件事,可能到美团的时候,市场就会有反应,会给你投钱。但校内是从一无所有开始做,大家会无限的否定你,然后不给你投钱


《商业与生活》:校内创业的时候,你们自己也会对方向不那么确定?

赖斌强:大的方向比较明确,但是具体做什么其实要不断的试。现在也是有个大方向,但比之前经验更丰富,能看的更本质一点。


《商业与生活》:这个本质是什么?

赖斌强:就是业务逻辑。在这个业务逻辑要能成,你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


《商业与生活》:为什么微信群的活跃度很难持久? 

赖斌强:群本身是一个多人即时聊天, 他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强调了及时性,但损失了有效性。就像一个聚会,可能刚开始大家还是都在一起,但过一会儿你就会发现,人们自然的分成了三五个人的小群体,每个小群体都有自己的话题。


所以,现小打卡的圈子就是根据某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划分的。比如有每天画一幅画,或者每天唱首歌,大家是在这种主题下面去做一些事情,产生讨论、点赞、评论、关注等交互行为。


《商业与生活》:怎样才能对用户产生持续的吸引力,让用户持续的活跃? 

赖斌强:其实很难。比如你有什么兴趣爱好吗?

 

《商业与生活》:看电影?

赖斌强:正好小打卡有一个圈主在上面建了一个看电影的圈子,主题可能就是每天看并讨论一个电影。这个会把你吸引上来,你会活跃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小打卡能够根据你的访问行为逐步了解你的喜好,给你推荐跟电影相关的其它主题,再之后可能是电影以外的其他的打卡圈子。大部分用户在同一个时间会有几个不同的兴趣,而兴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切换;我们不断的了解用户,发现并推荐给他感兴趣的圈子和人,让他能持续的活跃。


《商业与生活》:兴趣挖掘上,你们下了很大功夫吗?

赖斌强:我们在做,但现在做的还不够好。也非常渴望数据和算法同学加入。


《商业与生活》:以前是联合创始人、管理人员,现在是CEO,体验会不一样吗?

赖斌强:是不一样,但也还好。其实在校内的时候,一直到我们尝试去融资的时候,才开始明确的区分角色,谁是CEO,谁是联合创始人。之前大家都没有分那么清楚,有事都是大家一起商量。到了美团,我跟老王(王慧文)虽然稍晚加入,但因为早期创业养成的习惯,很多时候都习惯性的站在公司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


《商业与生活》:校内的时候,想过回报吗,财富自由啦?

赖斌强:我们有期望,觉得可能会实现财富自由。但那个只是在有时偶尔想一想,不是奔着那个目标去的。


《商业与生活》:创业到现在,有遇到过困难吗?

赖斌强:当然有,尤其是招人。现在招人普遍都很难,我们又对人的要求还比较高,更看重能力和价值观。比如我们是996工作制的,我们看了十个简历,可能其中有八个是拒绝的。其实这就是选择的问题,我们也理解,只能广发英雄帖了。 


《商业与生活》:现在用户的规模,你们做的事情,996的方式必要吗?

赖斌强:有必要,大的浪潮来了,我们要舍命狂奔。我们每周都要进行两次迭代,每一个产品功能,我们会先上一个最简版,然后通过A/B测试和用户数据,快速迭代。


《商业与生活》:有KPI吗?

赖斌强:我们看数据,但没有KPI。创业跟大公司做事不太一样,大公司一般都有成熟的业务,商业模型已经明确了,是能够做预测的。而创业公司不一样,只有一个方向,需要快速迭代,边看边改,边改边看


《商业与生活》:你们给员工的待遇怎么样?

赖斌强:还不错,还是分两部分,一部分现金,一部分期权。现金部分我们会给到行业内比较高的水准,但是不会去跟TMD拼,TMD还不是最可怕,现在有一些初创公司,他们薪水开的很夸张


期权我们给的比较多。我们还是希望招到那种聪明、勤奋、要性强,能够理解并且认同小打卡业务和团队,追求延迟满足的小伙伴;这样的小伙伴都愿意多要期权,少要现金;而不是盯着现在到手现金多少。


《商业与生活》:你怎么样给员工描绘你的未来画卷,四年后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赖斌强:四年后,在现在的基础上成长一百倍,做成最大的兴趣社群平台,有最丰富的兴趣圈子。用户在小打卡上能发现和加入他想要的兴趣圈子,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商业与生活》:你这次出来创业,感觉特别低调。

赖斌强:我之前没有必要高调。现在,我觉得我要发点声,必须要招人了,就别让那些优秀青年,因为不太了解我们,而去了不太靠谱的公司


不担心对微信的依赖,要先让圈主得到回报


《商业与生活》:但你们做的事情对微信特别依赖。

赖斌强:这事得这么看:手机上的所有App不也依赖IOS和安卓操作系统不是? 微信现在其实就是在把自己进化成为新一代的操作系统。


《商业与生活》:如果有一天微信不让你做了呢?

赖斌强:他为什么不让我做?我们还是相信,马化腾跟张小龙是明智的人,是很会有格局的人,他不让做,一定有两种情况,要么他自己想做,要么这件事情政策不让做。我们做的事情非常重运营,这不是微信擅长的;而且他们也给了自己划了一个能力边界,规定了什么事情自己做,什么事情让生态里面的公司来做。对此我倒不担心。


《商业与生活》:后一种呢?你们有审核吗?

赖斌强:不会啊,我们老老实实我们又不做黄赌毒。我们还开通了阿里云的一个审通功能,这点我们还是很正确的。


《商业与生活》:出来这一年,市场上的变化,有没有让你感觉到震撼的?

赖斌强:现在的整个风口的转换速度太快了。之前的话,可能还能持续个两年,然后接下来可能是按季度算了。这个是我没有想到的事情。


《商业与生活》:你创业十多年了,你觉得最宝贵的经历是什么?

赖斌强:不止,2004年就开始了,整整14年了。我觉得最宝贵的地方,就是选择辞职去走了一条内心里面特别想追求的路。


《商业与生活》:是王兴号召的?

赖斌强:对。但是那个时候只有一个大的方向,具体做什么,大家都没想的很清楚。


《商业与生活》:我之前听说开始创业的时候,你从广州辞职来找他们,说要先看看产品,结果还没有产品。

赖斌强:不是这样子的。其实从2003年的圣诞节,王兴给我们发邮件以后,我们就在线上不断的讨论要做什么,后来我们讨论的了一个产品,说就搞这个吧。然后,我就辞职,王慧文退学,王兴从美国回来,就找地方开始做。我离职来北京之前,一直想做的是跟着搞之前说好的产品,结果到了以后,发现他们不在搞这个事,搞一个别的东西了。


《商业与生活》:早期,包括校内,你们做了很多社交的尝试。现在做小打卡,是有社交情结吗? 

赖斌强:也没有,心里没有执念。可能有一点点偏好,我觉得情结是一种好的修辞方法。


《商业与生活》:你们有去运营自己的圈主,跟他们建立联系吗?

赖斌强:现在在开始做。我现在在跟他们聊,最近在聊过的一个是在小打卡上做一起读《经济学人》的圈主。我们希望以后他们能在上面挣到钱,能建立自己的品牌,这样圈子能长期健康运营下下去。毕竟圈主花费了时间,我们希望他能有体面的回报。 


《商业与生活》:你想过商业模式吗?

赖斌强:现在暂时没想,但是我们有想过怎么帮这些优秀的圈主通过服务去变现。比如有一些圈主是收费的,我们在跟他们接触,希望他把这个产品再标准化,有明确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有服务承诺,比如承诺对每个打卡内容都点评;这样这个圈子提供的服务就是非常有价值的,能变现。 


-End-

推荐阅读

风口里的美团:王兴和他的团队

沈鹏:我跟王兴学创业

“黄金时代”与“创业低潮”

经纬CHUANG大会上创业者们分享的25条经验

创业、投资与禅

互联网十年创业记

水滴筹沈鹏:创业两年“SB速率”接近峰值

拜币神教:被割裂的互联网和浮躁的创投圈


《商业与生活》读者群联系:shangyehr


苹果用户赞赏通道



版权所有:商业与生活,微信号:xiaopeizhu8

朱晓培,前《财经天下》周刊主笔,搜狐号十大科技作者。

同步更新:搜狐号、今日头条、UC、百家号、企鹅号、一点资讯等。

报道联系微信号:shangyehr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